您好:欢迎访问佛山市福建省莆田商会。

  • 设为首页

站点公告:

新闻中心

九莲山南少林寺
   

荔城区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,闻名天下的南少林寺就在这里。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,据考古认为林泉院至迟在唐代或唐末即已存在,但具体创建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。林泉院的习武之风,缘起于唐初,它的经磨历劫,也与武风有关。
   传说,李世民登基后,辅公钓部将路得才聚众东南沿海为非作歹,闹得民不聊生。那些歹徒行踪不定,聚散无常,如果派大军围剿,无异用拳头打跳蚤,劳民伤财,且难奏效。唐太宗只好把已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找来,请他派武艺高强的僧兵惩治海盗。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五百僧兵入闽平暴。暴乱平息后,沿海人民挽留这些救苦救难的活菩萨。道广也感到盛情难却,就回到嵩山少林寺禀告昙宗方丈。方丈当即道出一偈:傍海平盗日月久,九莲山下有宿头。南北千里同一寺,大乘禅在心中留。道广根据北少林方丈的偈语,找到了当时就有名气,且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扩寺定居。林泉院也就成为江南的少林分寺。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,形如九瓣莲花,寺院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,因名九莲山少林寺,俗称南少林。清朝初年,各地抗清志士、武林俊彦纷纷来到具有习武传统的南少林,把它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。由于叛徒的出卖,南少林被官军攻陷,僧众多被杀戮,寺院被夷为平地。冲出火海的武僧流落江湖,传徒授艺,坚持抗清斗争。据传,南拳的不少套路出自南少林。由于清廷的舆论封锁,这一段悲壮的历史鲜为人知,只是在民间悄悄流传。
  1987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,发现林泉院遗址周围有五口建造于北宋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,以及残碑、石柱础等。19919月,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在莆田市举行。全国三十多位武术、历史、宗教、考古界的著名专家、学者在对该遗址反复论证后得出结论:莆田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,也就是南少林寺。
  九莲山外围山势峻峭,自平原至此有几十里山路。大队兵马如果明火执仗,到此必然疲惫不堪。九莲山内围以林山为中心,形成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小平原,耕植可以自给,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,且坡度平缓,如有军情,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。从地理形势上看,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。
  林泉院的基址有两万多平方米,十方丛林的恢弘气度可想而知。林山村周围有苦竹寺、霞梧院、九莲岩等大小寺院,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,南少林当年的风采令人遐思无限。林泉院遗址北面500米处,有一座红花亭。亭柱有联:万物总归三尺剑;五云时现七星旗。红花亭建于清顺治三年(1646)即明隆武二年,据传说,这一年,清兵大举入闽,人寺为僧的明末义士在此建亭聚义、歃血为盟,创洪门一脉,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。林山村一带有不少地名与习武有关,如姑嫂营、南营、后营、尾营、马祠、将军庙、旗杆坪、一指禅石等等,可见当年金戈铁马之盛。
  1997年以来,原莆田县耗资2000多万元,修筑了由福厦公路通达南少林寺的11.6公里的盘山水泥公路,并在南少林路与福厦公路交接处的洞湖口建有导游性质的石牌坊。牌坊由赵朴初题额南少林。南少林寺在遗址上进行重建,已建成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钟鼓楼、牌坊、山门、僧舍、停车场、护寺河等10多项。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武林圣地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再创辉煌,已经成为海内外游人寻幽览胜的一个好去处。